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
https://att.xiawai.com/data/attachment/forum/202104/29/yyoj2qpgud3242212.jpghttps://att.xiawai.com/data/attachment/forum/202104/29/puqfpb5egiw242213.jpg
组建于2013年初的系外行星研究团组集合了恒星演化及活动、太阳系小天体物理以及系外行星物理研究的各种人才。利用国内外现代天文测光和分光等手段观测设备开展系外行星、宿主恒星以及太阳系小天体的观测和研究,以理解系外形星以及太阳系本身的形成和演化。
1. 对系外行星及系外行星系统的观测研究
http://www.hsdcn.cn/upload/img/p9aOjI8YkoOw3hfPpivZPcivcY0PtOUfoXp3GWVfDxcGHMLrbD0oYwebJZya6i/kaq/H.jpg
太阳系外行星系统的观测和研究是一个新生的发展迅速的研究(方向/领域)。长久以来,人类猜测着在浩瀚的宇宙中是否有类似太阳系存地? 未来,随着越来越多的系外行星的发现,人们在太阳系外探测宜居的类地行星以及系外生命的梦想终将实现。
自1995年梅耶在太阳系外发现了第一个绕恒星的行星51 Pegasi b, 多种探测方法应用于太阳系外行星系统的探测研究中。至2014年5月,发现了1111个系外行星系统,发现行星总数为1791个。目前,人们在宜居区域探测到1个‘地球’及20 ‘超地球’。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正在探测更多的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其他‘地球’。未来,人们将探测出越来越多的系外行星,丰富的行星系统观测数据可以帮助人类了解行星系统,特别是太阳系行星的的形成和演化。
已发现的系外行星与我们的太阳系行星有着较大的差异:
https://att.xiawai.com/data/attachment/forum/202104/29/jshffekaegv242221.jpg
(1)近三分之一的已探测到的系外行星的轨道偏心率超过0.3,而太阳系大部分行星是近圆轨道。
(2)已知系外行星绕主星的轨道倾角(相对于主星的赤道)分布范围较大,有的甚至超过90度(绕主星逆转)的。
(3)超过一半以上的系外行星是‘热木星’(质量是0.3-3倍的木星质量,运行于离主星很近(0.03AU)的轨道上)。
https://att.xiawai.com/data/attachment/forum/202104/29/kr5q1lex1mb242223.jpg
(4)至今,人们已在主序星(包括类太阳、低质量、低金属丰度和巨星)、白矮星和脉冲星周围发现了行星。
于是,如何理解这些差异,是人们关于行星形成和演化中需要决解的问题。同时,这也为人们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打开了一个新窗口。
本团组开展了利用凌食方法进行星系外行星的探测和研究,一方面可精确测定系外行星的物理参数;另一方面可通过长期的凌食信号的中间时刻的监测,以探测新的类地行星。开展凌食系外行星的TTV信号,分析研究
https://att.xiawai.com/data/attachment/forum/202104/29/iqbcs03omr0242224.jpg
2. 开展对系外行星宿主恒星的物理性质的观测和研究
3. 开展了太阳系小天体的物理性质的观测和研究
太阳系是人类拥有最信息的行星系统。太阳系的非恒星成员包括:8大行星行星系,他们分布于小行星带的两边(见图1所示),内层为类地行星,外层为气态的类木行星;5个矮行星(冥王星Pluto、谷神星Ceres、阋神星Eris、鸟神星Makemake以及妊神星Haumea,图2给出矮行星相对地球的大小);太阳系共有174个卫星分别绕着大行星、亚行星运动;小行星带内已发现有数目超过10万颗的小行星;太阳系外层是彗星和数目众多小天体的驻所。现在行星系,人们普遍接受了太阳系行星是由小行星大小的‘行星子’形成的理论。现在的主带小行星则是太阳系行星形成初期‘行星子’遗留至今的‘化石’。 必然地,小行星上保留有太阳系行星形成初期的信息。通过对小行星物理性质的观测研究,一方面可以用于研究小行星本身的形成及其演化,另一方面可从中提炼出太阳系行星形成早期的信息,理解太阳系行星形状和演化。本团组主要开展了主带小行星自转、大小、三维形状、表面物质以及内部结构等物理性质的观测和研究。
以上内容就是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的相关内容介绍,喜欢侠外游戏论坛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们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