侠外游戏论坛

标题: 【假的】空气污染可以折合成吸烟数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guava    时间: 2016-6-10 02:17
标题: 【假的】空气污染可以折合成吸烟数
【流言】:“在北京呆一天相当于抽20支烟!广州25,上海9,南京9,长沙13,成都12,武汉13。”
【真相】:空气污染对健康是一大危害,但相比于吸烟这种“对口污染”,它的影响仍然很难明确。将空气污染折合成吸烟数的做法既不科学,也不实用。
【论证】:变幻不定的空气污染物随着城市的发展,城市大气,或快或慢,总是处于变化中。对于北上广这几个特大城市,最近几年的空气污染性质也正处于明显的转变中。
早年间,大城市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是煤烟型污染,特点是颗粒物大,很多成分是还原性物质。当时,大型企业和居民的能源利用以燃煤居多,造成了大量的烟尘污染,在采暖季尤其严重。此外,由于对煤炭燃烧前处置的要求少,加上我国很多地区煤炭品位不高,燃煤除了释放大量二氧化硫,还有许多金属氧化物也随着烟尘排放出来。另外,城市中绿地面积小、路面固化率不高,也容易造成扬尘,这一点上,降水量大的南方城市比北方略好。
环境问题开始引起重视之后,很多重工业企业被迁出了城区,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的确减小了。随着天然气烹饪和冬季集中供暖的推广普及,以及对煤炭使用前的处理,燃煤污染的总量有了大幅度削减。路面的固化程度有明显提高,同时城市中的绿化率也有提升,但同时基础建设力度加大,浮尘的来源不再是传统的路面扬尘,却可能因大兴土木而起。另一方面,一个新兴污染源逐渐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角——汽车尾气。
这些变化,使得如今的空气污染物组分中氧化性物质变多,有机物变多,颗粒物粒径变小,总量变少。换句话说,现在的城市空气污染从早期的还原性煤烟型污染,逐渐向氧化性尾气型污染转变。就像我们的经济在同欧美接轨一样,我们的污染类型也在向他们靠拢。
无论你所在的城市正在多大的程度上由煤烟型往尾气型过渡,污染的空气都是一个及其复杂的混合体,含有多种随时变幻比例的成分,遵循复杂的流体力学扩散模型。这些被称为“污染物”的二氧化硫、一氧化氮、二氧化碳、多氯联苯......每一种在剂量足够高时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毒性效应,而剂量足够低时对人体完全可能没有伤害。而每天每一时刻城市中的各种污染源所处的状态都是截然不同的,扩散方式也不同。
而香烟燃烧产生的污染物质种类虽然丰富,但因为燃烧过程的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基本稳定,产物的成分变动的范围较窄,与城市空气污染的复杂度相比是小巫见大巫。并且,吸烟过程中的空气动力学过程也更加简单,通过吸烟摄入的污染物是可以估算出来的。再者,吸烟释放的化学物质与空气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差别比较大,重合的成分并不多。
拿吸烟的支数去比较呼吸的空气有多污浊,根本就是关公战秦琼,做不到公平客观。

扑朔迷离的毒性效应不单是成分复杂,大气污染的毒性效应也很复杂。即使是目前研究相对比较充分的吸烟对身体的危害也是复杂多样的,除了最常见的增大罹患肺癌的风险、提升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之外,还包括污染物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作用、烟草中重金属的富集与摄入、一氧化碳造成的血红蛋白供氧不足、尼古丁造成神经系统的成瘾性......
而空气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,因为它自身成分的大幅度波动,更难整体来衡量,都是分不同的成分独立研究的。例如二氧化硫对呼吸系统的刺激、氮氧化物造成的组织缺氧、甲醛的刺激性和三致作用、臭氧的强氧化性等等。
除了上面提到没提到的各种气体成分,当前研究的热点是可吸入颗粒物(又叫做大气气溶胶)。因为空气污染物中固体颗粒物的总量大幅度下降后,粒径较小的颗粒物所占的比重就变大了,而粒径越小,颗粒物可能深入呼吸系统的深度就越大,我们国家虽然在空气质量监测时关注了可吸入颗粒物PM10(空气动力学直径10微米以下)的变化,但可进入肺部的PM2.5的固体颗粒物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更长,如果吸入过多,可能造成心血管系统和肺部的伤害,对健康的影响更深远。
令人遗憾的是,关于空气污染物的很多研究,例如,究竟多大程度的污染会对人体造成明确伤害,这些物质彼此之间的关系会如何影响它们对生物的效应,这些伤害会不会相互叠加......都还没有明确的结论。在这种情况下,怎么和对人体的伤害相对明确的吸烟比较,这种比较的结果是否可靠,这种比较对于环境问题的警示作用是否恰当,都是值得怀疑的。而在这种说法的基础上引申出了“既然已经在被动吸烟,不如主动吸烟”的想法,我们就更难理解它存在的实际意义了。
作者: 唯唯佳诺    时间: 2016-6-25 18:25
LZ是最棒哒,鉴定完毕
作者: 嘻哈落叶    时间: 2016-7-10 22:53
天才就是这样,终身努力,便成天才。
作者: 杨阳    时间: 2016-7-11 09:55
现在很痛苦,等过阵子回头看看,会发现其实那都不算事。




欢迎光临 侠外游戏论坛 (https://bbs.xiawai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