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中文玩家俱乐部 Chinese players club of the Global .

侠外游戏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快捷导航
搜索
视听
视听
图片
图片
段子
段子
小说
小说
查看: 513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收起左侧

[惊悚灵异] 李鸿章与两广独立

[复制链接]

3071

主题

6478

帖子

3万

积分

ミ侠外护法ミ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  • 威望
    0 点
    银子
    19488 两
    武功
    13263 阶
    元宝
    0 锭
    精华
    0
  • 跳转到指定楼层
    俺是撸主
    发表于 2021-10-21 01:13:01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    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侠客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侠外论坛。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    x

     岭南的气候一向潮湿溽热,对一个年过七旬、经常咳血的老人而言,广州显然不是久居之地。然而,当朝廷调任他回北方担任直隶总督的时候,李鸿章却没有表现出任何喜悦之情,相反,他干瘦的身子在宽大的藤椅里越陷越深。
      雨后清新的空气里夹杂着声嘶力竭的蝉鸣。与静谧的南方相比,帝国的北方此刻正受到一种狂热的支配。离开紫禁城的时日已久,李鸿章一时间也很难判断出这艘衰腐 古老的帝国航船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偏向。催促他北上的电报雪片般飞来,德国公使克林德被击毙的时候,荣禄电报里的语气已经近乎于哀求。做了一辈子消防队员的 李鸿章,这一次的反应却显得相当迟钝——帝国的航船无疑已经严重偏向,但他却还不能确定,这种偏向是否已经严重到了船毁人亡的地步。
      北上之前,他决定顺道先去一趟香港,见一见英国港督卜力(Henry Arthur Blake)。因为卜力希望他能够以两广为基地,在中国南方建立一个新政府。
      回顾:一次流产的黄袍加身
      卜力不是第一个企图给李鸿章“黄袍加身”的外国人,将李鸿章推上帝国权力金字塔的尖顶,在西方列强那里,是极有传统的。早在甲午年间,美国人就曾经策划过一场密谋,企图趁日本攻陷北京之机,在中国实现改朝换代,由李鸿章父子取代清朝统治中国。
      这场密谋涉及到的三个美国主角分别是:李鸿章的私人秘书兼顾问毕德格(w.pethick),美国陆军军官、铁路工程师兼承包商威尔逊(j.h.wilsion),以及美国前任国务卿、马关议和期间担任李鸿章顾问的科士达(j.w.foster)。时间是1894年9月。
      当时国势累卵:清政府在平壤、黄海两次关键性的战役中遭到了沉重打击,军事上已经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。在将清军驱逐出朝鲜和控制了黄海的制海权之后,日军又分两路大举入侵辽东半岛;日本国内舆论也大造声势,宣言要让“旭日军旗”“进入北京城”。
      毕德格此刻正在美国筹措对华铁路开发事务,他向好友威尔逊言及当前的中国局势,认为遭到日本沉重打击的清政府已经无法继续生存下去。毕德格断言:要使中国从 混乱中摆脱出来,李鸿章是最合适的统治者。因为事关机密,毕德格给威尔逊的信没有署上真名,而用的是“月中人”,并嘱咐威尔逊“阅后烧毁”。
      毕德格和威尔逊都参加过美国的内战。威尔逊毕业于西点军校,内战之后成为一名铁路工程师和企业家。甲午年之前他曾到中国作过铁路考察,还在颐和园架设过一条 供慈禧娱乐用的火车轨道,一直怀有在中国拓展其铁路业务的雄心。毕德格1874年就来到了中国,做过美国驻天津领事馆的副领事,后来成了李鸿章的私人秘书 和顾问,同时还是李鸿章之子李经方的英文老师。二人1886年相识,并很快成为至交,为美国资本开拓中国市场,是他们的共同志向。
      威尔逊很赞同毕德格在信里提到的“倒清拥李”的设想,但他认为,要做成这样一件大事情,需要几个具有一定身份的人的合作。威尔逊心目中的首选合作者是科士达。他建议毕德格去访问科士达,争取他的赞助。
      科士达曾担任过哈里逊总统的第二任国务卿,享有美国“专家外交第一人”的美誉,对中国一直兴趣浓厚,与李鸿章、张荫桓、曾纪泽等晚清重臣都有过密切的交往。 国务卿卸任之后,一度担任过中国驻美使馆的法律顾问。科士达对李鸿章评价甚高,称之为中国“第一位最进步和开明的政治家”。
      毕德格与科士达做过一番长谈之后,写信给威尔逊说:科士达亲口对他说:“最好是改朝换代,推李鸿章掌握权力”。随后,科士达又给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写了一封信,含蓄地透露这个拥护李鸿章称帝的计划。
      在此前后,威尔逊和毕德格已经开始为他们的大胆设想进行具体的部署。威尔逊给日本驻华盛顿使馆的顾问史蒂文斯(d.w.stevens)写信,他在信中说: “统治中国的满族集团已经失去了他们祖先征服汉帝国的那种能力,除非日本迅速采取行动改变这种状况,否则英、俄就将瓜分中国,使日本丧失胜利果实。”
      威尔逊在信里自问自答:“如果清廷覆灭,谁来继承皇位?哪个国家来决定这个混乱国家的命运?”“只有让李鸿章或他儿子李经方当皇帝和由日本来控制这一局面”。威尔逊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来实现他们的计划,故而在信中,极力鼓吹日本控制中国的好处。
      一个星期之后,威尔逊接到史蒂文斯的回复,说他已经把信交给了日本驻美特命全权公使栗野深一郎,并准备再抄送一份给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。
      毕德格对诸事顺利感到甚为满意。他写信给威尔逊说:“将军,您的伟大计划——改朝换代,让您的朋友李鸿章当君主——随着每天从中国传来的新消息而越来越可行 了。”威尔逊在给驻华公使田贝的信中说得更露骨:“我要你在时机来临时充当华瑞克这一角色”——华瑞克是英国伯爵,玫瑰战争中的重要人物,曾拥戴过亨利六 世和爱德华四世两位国王,因而获得了一个“king-maker”(国王拥立者)的绰号。此时日军正两路大举入侵旅顺、大连,威尔逊等人已经确信,清政府 的覆灭指日可待。
      但是,日本军队没有如威尔逊等人所愿,继续向北京挺进。伊藤博文做出了“进攻威海、略取台湾”的决策——他担心日军攻下北京,会招来列强的强势干涉;日本也有可能陷入“暴民四起”的困境。
      日军的“克制”让毕德格等人相当失望。史蒂文斯在给威尔逊的一封信里曾经说道:“当初,如果日本要攻打北京,那是完全可以做到的。它之所以没有这样做,是担 心清廷覆灭之后,列强之间会出现一场权力之争,日本在这场争夺中将有相当可观的利益会被列强夺走,所以日本人感到,更明智的做法是,不拿现有的战利品去为 威尔逊的计划作冒险式的赌博”。日军没有攻陷北京,毕德格等人的“国王拥立者”之梦也随之破产。
      使毕德格等人深感失望的另一事件事情是李鸿章的失势。旅顺失陷之后,李鸿章被革职留任,同时还被褫夺了黄马褂。毕德格从美国返回天津时,李鸿章正处在一生政治生涯的最低谷,他虽然极力鼓励自己这位垂头丧气的老板,但却始终未曾透露他们立他为帝的密谋。
      光阴流转,转眼已是庚子年,这一回,准备给李鸿章黄袍加身的,变成了英国人。
    迷雾重重的两广独立
      刘学询是近代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,能文能武,亦官亦商。在晚清的风雨飘摇里,刘学询怀抱着强烈的帝王梦而四处奔走,与孙中山、康有为、李鸿章等人瓜 葛颇深。他视自己为朱元璋、洪秀全,而将孙中山视为徐达、杨秀清,为了支持孙中山的起义,他可以“慷慨”地将自己作为官商应该呈缴给朝廷的税银的行踪相 告,建议革命党中途“智取生辰纲”;出于个人恩怨,他也可以从北京到东京,千里追杀曾经对自己暗施冷箭的康有为。
      因为政见各异,孙中山与刘学询曾数年不通音讯,庚子年夏,二人突然再度恢复联系,据冯自由《革命逸史》记载:“总理在东京忽接刘(学询)自粤来书,谓粤督李鸿章因北方拳乱,欲以粤省独立,思得足下为助,请速来粤协同进行。”
      刘学询此时正是两广总督李鸿章幕府里当红的心腹幕僚。孙中山怀着将信将疑的态度,与平山周、宫崎寅藏等人离开日本,于当年六月六日抵达香港。此刻,李鸿章正受到幕僚刘学询和港督卜力的双重鼓动。
      为人谨慎的李鸿章没有留下太多关于这一事件的直接信息。但可以肯定,刘学询给孙中山的书信得到了他的默许,这一点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的证据予以证实:孙中山离 日赴港的时候,驻日公使李盛铎随即就给李鸿章派发了一封急电,内容如下:“逆犯孙文,前日由横滨赴港,恐谋滋事,乞严防”,奇怪的是,在由其幕僚吴汝纶编 纂的《李文忠公全集.电稿卷》里,这条电报却被刻意地抹掉了。
     闻知孙中山已经抵港,刘学询等人又派 船来迎,邀孙中山过船商谈。出于安全考虑(担心被诱捕),孙中山指派宫崎寅藏等人赴粤,自己则乘船避往法属西贡。宫崎寅藏抵达广州之后,与刘学询一夜密 谈,结果是:刘学询代表李鸿章当场答应贷款10万两给孙中山,但对两广独立,则言语晦涩地表示在“各国联军未攻陷北京前,不便有所表示”。显然,李鸿章在 等待来自北京方面的消息,在等待一个时机:京城陷落,清帝国土崩瓦解。宫崎自然是失意返港。
      刘学询将与孙中山联络的结果报告给李鸿章的时候,这个担负着维持帝国南方政局稳定的大员,既没有砍掉孙中山使者的头,也没有作出任何实际的承诺,他躺在深深的藤椅里,半闭着眼睛,做出了一个“颌之”的动作——这个动作的含义是如此模糊,甚至还带着些许的傲慢与慵懒。
      联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,老太后也自知捅下了一个天大的篓子。老糊棚匠李鸿章又一次成了她最后的救命稻草,一道又一道圣旨接踵而来,催促他北上,替帝国去擦屁股。
      北上之前,李鸿章乘坐的平安号轮船先在香港靠岸。
      卜力在码头上已经等了很久,他的心情的迫切程度和他呈给英国政府殖民部的电报一样焦躁。他在电报里分析:反满起义预计将于两周内在南方爆发,信任他的中国绅 士向他保证,造反者并不排外,并且希望在取得一定的胜利之后得到英国的保护;卜力还说:“如果赞成孙中山和李鸿章总督缔结一项盟约,对英国的利益将是再好 不过了”;在李鸿章是否会“背叛”清政府这个问题上,卜力的判断是:“这个李总督正向这个运动卖弄风情,谣传他想自立为王或是当总统。”
      李鸿章被从轮船请入密室。在表演了一番避重就轻的外交辞令之后,李鸿章突然不做任何铺垫,直截了当地问卜力:“英国希望谁做皇帝?”
      卜力说:“如果光绪皇帝对这件事情没有责任的话,英国对他在一定条件下继续统治不会特别反对。”
      李鸿章继续逼问:“我听说洋人们有这样一个说法:如果义和团把北京的所有公使都杀了,列强就有权力进行干预,并宣布‘我们要立一个皇帝’。如果事情变成这样,你们将会选择谁?”
      停顿了一下,李鸿章又补充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:“也许是个汉人?”
      这句话暴露了所有汉人内心深处从未消亡过的一个隐痛,自满人入关之日起,这种隐痛已经折磨了汉族知识分子数百年,也许皇帝的恩宠会让它暂时收起自己蜇人的芒 刺,但它却从未消失过。无论一个汉人在清帝国政府里面做了多大的官,这种念头永远都是挥之不去的——岳钟琪有过,曾国藩有过,左宗棠也有过……族裔之别, 忠奸之分,李鸿章也逃避不了这种煎熬,尤其是在他对满人帝国的前途感到痛苦和失望的时候。
    迷雾重重的两广独立
      刘学询是近代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,能文能武,亦官亦商。在晚清的风雨飘摇里,刘学询怀抱着强烈的帝王梦而四处奔走,与孙中山、康有为、李鸿章等人瓜 葛颇深。他视自己为朱元璋、洪秀全,而将孙中山视为徐达、杨秀清,为了支持孙中山的起义,他可以“慷慨”地将自己作为官商应该呈缴给朝廷的税银的行踪相 告,建议革命党中途“智取生辰纲”;出于个人恩怨,他也可以从北京到东京,千里追杀曾经对自己暗施冷箭的康有为。
      因为政见各异,孙中山与刘学询曾数年不通音讯,庚子年夏,二人突然再度恢复联系,据冯自由《革命逸史》记载:“总理在东京忽接刘(学询)自粤来书,谓粤督李鸿章因北方拳乱,欲以粤省独立,思得足下为助,请速来粤协同进行。”
      刘学询此时正是两广总督李鸿章幕府里当红的心腹幕僚。孙中山怀着将信将疑的态度,与平山周、宫崎寅藏等人离开日本,于当年六月六日抵达香港。此刻,李鸿章正受到幕僚刘学询和港督卜力的双重鼓动。
      为人谨慎的李鸿章没有留下太多关于这一事件的直接信息。但可以肯定,刘学询给孙中山的书信得到了他的默许,这一点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的证据予以证实:孙中山离 日赴港的时候,驻日公使李盛铎随即就给李鸿章派发了一封急电,内容如下:“逆犯孙文,前日由横滨赴港,恐谋滋事,乞严防”,奇怪的是,在由其幕僚吴汝纶编 纂的《李文忠公全集.电稿卷》里,这条电报却被刻意地抹掉了。
     闻知孙中山已经抵港,刘学询等人又派 船来迎,邀孙中山过船商谈。出于安全考虑(担心被诱捕),孙中山指派宫崎寅藏等人赴粤,自己则乘船避往法属西贡。宫崎寅藏抵达广州之后,与刘学询一夜密 谈,结果是:刘学询代表李鸿章当场答应贷款10万两给孙中山,但对两广独立,则言语晦涩地表示在“各国联军未攻陷北京前,不便有所表示”。显然,李鸿章在 等待来自北京方面的消息,在等待一个时机:京城陷落,清帝国土崩瓦解。宫崎自然是失意返港。
      刘学询将与孙中山联络的结果报告给李鸿章的时候,这个担负着维持帝国南方政局稳定的大员,既没有砍掉孙中山使者的头,也没有作出任何实际的承诺,他躺在深深的藤椅里,半闭着眼睛,做出了一个“颌之”的动作——这个动作的含义是如此模糊,甚至还带着些许的傲慢与慵懒。
      联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,老太后也自知捅下了一个天大的篓子。老糊棚匠李鸿章又一次成了她最后的救命稻草,一道又一道圣旨接踵而来,催促他北上,替帝国去擦屁股。
      北上之前,李鸿章乘坐的平安号轮船先在香港靠岸。
      卜力在码头上已经等了很久,他的心情的迫切程度和他呈给英国政府殖民部的电报一样焦躁。他在电报里分析:反满起义预计将于两周内在南方爆发,信任他的中国绅 士向他保证,造反者并不排外,并且希望在取得一定的胜利之后得到英国的保护;卜力还说:“如果赞成孙中山和李鸿章总督缔结一项盟约,对英国的利益将是再好 不过了”;在李鸿章是否会“背叛”清政府这个问题上,卜力的判断是:“这个李总督正向这个运动卖弄风情,谣传他想自立为王或是当总统。”
      李鸿章被从轮船请入密室。在表演了一番避重就轻的外交辞令之后,李鸿章突然不做任何铺垫,直截了当地问卜力:“英国希望谁做皇帝?”
      卜力说:“如果光绪皇帝对这件事情没有责任的话,英国对他在一定条件下继续统治不会特别反对。”
      李鸿章继续逼问:“我听说洋人们有这样一个说法:如果义和团把北京的所有公使都杀了,列强就有权力进行干预,并宣布‘我们要立一个皇帝’。如果事情变成这样,你们将会选择谁?”
      停顿了一下,李鸿章又补充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:“也许是个汉人?”
      这句话暴露了所有汉人内心深处从未消亡过的一个隐痛,自满人入关之日起,这种隐痛已经折磨了汉族知识分子数百年,也许皇帝的恩宠会让它暂时收起自己蜇人的芒 刺,但它却从未消失过。无论一个汉人在清帝国政府里面做了多大的官,这种念头永远都是挥之不去的——岳钟琪有过,曾国藩有过,左宗棠也有过……族裔之别, 忠奸之分,李鸿章也逃避不了这种煎熬,尤其是在他对满人帝国的前途感到痛苦和失望的时候。
    这里是你的个性签名位置,可在“设置”-“个人信息”-“个人签名”处修改。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    本版积分规则


   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搜索

    联系我们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侠外网 ( 豫ICP备13018943号-1 )

    GMT+8, 2024-9-30 11:38 , Processed in 0.080208 second(s), 17 queries , Gzip On, Memcache On.

    Copyright © 2001-2023 侠外游戏论坛 Powered by !Zucsud X3.5

    Support By A mysterious team , A great team ! Email:

  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